花蓮-滿城盡帶...林田山

看板Hualien (花蓮)作者 (木棉花)時間17年前 (2007/08/21 06:09), 編輯推噓2(203)
留言5則, 5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blog圖文版(建議) http://blog.pixnet.net/tzuyaya/post/11120109 行經鐵道,穿過田野,我們走進一棟棟木造房舍,走進了林田山,展開了一段如古似今 的時光之旅。 「摩里沙卡-森林密植的斜坡」,是日本人對林田山的稱呼,這塊位於中央山脈東側的 小山坡,曾經有鬱鬱森林、參天古木,數不盡的動植物在其中快樂遨遊。要是這些森林 古木,有如莊子筆下櫟樹如此不材也就罷了,這裡的樹木,非但可作船、作樑木,也可作 器具、作棺槨,其中更藏有上等檜木。 所謂「禍兮福之所倚」,民國28年(昭和14年),日本人開始大舉伐木,珍貴的紅檜一棵棵 的被砍下,一棵棵的被運往海外,也吸引了一群又一群懷抱著「綠金夢」的人們;曾經, 這些人們,也真的因木致富了。 2千多人的園區,在50年代不但有幼稚園、國小、理髮部、冰果室等,中山堂每週還會免費 撥放2至3部電影,供居民觀賞。繁華如此,讓林田山有了「小上海」的美稱。 或許是上蒼不捨這片綠意就此消失殆盡,也許是人們的貪婪激怒了上帝;民國61年的一場 森林大火,讓林田山的林業漸漸走向終點;但對倖存的林木而言,他們終於可以喘口氣, 休養生息。 這樣的結局,是好是壞不予置評,但人們往往想留下些什麼,歷史也有自己的出口; 歷經興衰的莊明儀先生結合了部分社區居民,展開一連串的文史工作。從文物蒐集、保存 、重建、翻修到導覽與興建文史館,處處可以看到莊先生以及當地文史工作者的用心。 但是,在中山堂、木雕館等整修精美的建築物身上,我卻感受不到那份感動。 這些建築物看似古意,但在台灣其他所謂「整理」後的「文化保留區」,又隨處可見; 戶戶窗明几淨,活像都會高樓大廈給人的第一印象,十分假仙;各式木板,磨得相當平整 ,就像...就像新的一樣!我想,問題也許就出在「就像新的一樣」,在上頭完全沒有所謂 「歲月的痕跡」,因此才無法感動人心。 直到,遇見了文史館內的導覽。 那是從一個問題開始,然後一個又一個問題浮現,一問一答之間,我感受到他對這些文物 的熟悉與熱愛,這些鍋碗瓢盆,伐木器具也因此活了過來。 角落的木箱,原來是賣麵的外送器具;牆邊生鏽的器具,原來兼具取暖以及煮飯的功能; 路旁木櫃,是主管單位為了遮掩消防器材的多此一舉......。 因為他,替這些文物注入了人氣與活力,我看到的不再是冷冰冰的硬體,而是這些硬體背 後的歷史與感情。 文化保存,果然沒「人」不行。 走出文史館,我遇見了理髮店前的小黑板,上頭是理髮時間登記牌;雜貨店創始者的媽媽 ,是靠賣檳榔將孩子扶養長大;頹圮房舍間的階階青苔,訴說著這裡潮濕的天氣,也為 曾經如煙的往事嘆了口氣。。 說是繁華落盡也好,說是洗盡鉛華也罷,雖然我對政府在這的硬體翻修頗不以為然, 但此時似乎也不由得興起了一絲絲、小小的體會與感嘆。 林田山,這天飄著細雨。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26.194.37 ※ 編輯: reticent 來自: 125.226.194.37 (08/21 06:10)

08/21 07:25, , 1F
林田山豬腳!!!!
08/21 07:25, 1F

08/21 11:38, , 2F
沒有比較好吃...
08/21 11:38, 2F

08/21 13:55, , 3F
態度倒是相當有名.....的爛
08/21 13:55, 3F

08/23 14:37, , 4F
林田山樣樣不如滿妹,豬腳根本沒入味。唯一好處是有冷氣
08/23 14:37, 4F
※ 編輯: reticent 來自: 118.169.216.65 (04/18 04:37)

05/27 22:24, , 5F
謝謝分享喔,受益很多。 ^^
05/27 22:24, 5F
文章代碼(AID): #16oX4Zu3 (Hualien)
文章代碼(AID): #16oX4Zu3 (Huali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