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當農地變成建物,失去的再也收不回

看板I-Lan (宜蘭)作者 (....)時間18年前 (2006/07/14 22:25), 編輯推噓4(4014)
留言18則, 7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北宜高開通了,遊客來了,炒地皮的、蓋退休後或放假時想住的「農舍」(別墅)的「 好野人」也來了。而走不了的,是躺著這片蘭陽平原上,一塊又一塊待宰的農地。 一開始,我想跟大家分享liechtenrose的這張照片: Rice Paddy And Buildings http://www.flickr.com/photos/liechtenrose/177768634/ 我喜歡這張照片,喜歡的是這張照片裡,飽美而垂下的稻穗與聳立上天的建物兩者間產 生出來的矛盾感;它也讓我聯想到早期農業社會種稻為生,而現今工商社會到來,種稻 不再是土地的唯一利用方式。 接下來是我自己在今年一月的時候,參加自行車穿越雪山隧道活動,從坪林回宜蘭,在 礁溪附近拍下的: 農田變別墅的第一步 http://www.flickr.com/photos/bookmusic/89608868/ 再來是這張 護欄 工地 水田 龜山島 http://www.flickr.com/photos/bookmusic/89601093/ 然後是這張 農舍 http://www.flickr.com/photos/bookmusic/89608457/ 這裡拍的這棟房子,其實只是我隨意拍下的,並沒有針對它要來做其他延伸涵意。 這樣的農舍,從以前北宜高尚未開通時,就已經漸漸的出現在這片平原上。一個久未去 的地方,偶然有機會經過,或許一年內會偶然發現一兩間新蓋的漂亮農舍。接近北宜高 開通的這幾年,漂亮農舍一棟一棟的冒出來了,在這多雨的蘭陽平原,它們真的就像「 雨後春筍」般的快速長出,在陰雨綿綿的冷冬時節裡是,在豔陽高照的酷暑時日裡也是 。 我無權阻止,人們有決定居住地的自由,有買賣自身所有土地的自由,有將農舍蓋的漂 漂亮亮,以便養老時可以修身養性的自由.... 我也並非希望這些土地就永遠只能被拿來種稻,時代在變,人們對於自然資源的利用方 式也在跟著變。 只是,看著這種變化,無論對或錯,適合與否,在我心裡感到的,是一種叫做「不捨」 的情感在蘊釀,我明確的知道著。 -- http://blog.yam.com/bookmusic/archives/1884792.html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56.167.239

07/14 22:47, , 1F
早說過這種了..不過是在說竹科基地的時候...前些日子才看到
07/14 22:47, 1F

07/14 22:48, , 2F
報紙在寫~農業人口老化要重新培養..為什麼都要等到失去才
07/14 22:48, 2F

07/14 22:48, , 3F
要再來重新找回?
07/14 22:48, 3F

07/14 22:52, , 4F
等到真的想要再來過~還有那些土地可以用嗎?別傻了...失去
07/14 22:52, 4F

07/14 22:53, , 5F
的不是不會回來~是要等數十年甚至幾百年才有辦法的
07/14 22:53, 5F

07/14 22:54, , 6F
宜蘭獨立就行了
07/14 22:54, 6F

07/14 23:06, , 7F
務農活不了
07/14 23:06, 7F

07/14 23:09, , 8F
有理想你可以去買農地去耕種,不蓋農舍
07/14 23:09, 8F

07/14 23:15, , 9F
已經說了,我並沒限定土地應如何利用,只是將這種不捨的
07/14 23:15, 9F

07/14 23:17, , 10F
心情寫下來。
07/14 23:17, 10F

07/14 23:21, , 11F
沒說一定要務農啊 但蓋農舍賺錢是長遠之計嗎?
07/14 23:21, 11F

07/14 23:22, , 12F
要講務農這種長期經營的事 用蓋農舍這種炒短線的來比差
07/14 23:22, 12F

07/14 23:23, , 13F
很多吧
07/14 23:23, 13F

07/15 00:25, , 14F
我是宜蘭人 也不希望這樣的情況發生
07/15 00:25, 14F

07/15 00:25, , 15F
但是台灣人就愛炒短線 這也沒辦法
07/15 00:25, 15F

07/15 00:25, , 16F
宜蘭是觀光縣 要長遠的經營 有計畫 有規劃的經營
07/15 00:25, 16F

07/15 00:26, , 17F
才有 永續經營 這 美好土地的 本錢
07/15 00:26, 17F

07/29 03:57, , 18F
宜蘭到處都在蓋房子啊
07/29 03:57, 18F
文章代碼(AID): #14jwb6TQ (I-Lan)
文章代碼(AID): #14jwb6TQ (I-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