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芳] about金屬工藝人才培訓計畫#1
老樣子~我不喜歡我寫的東西被轉載
而且最近很缺錢
偷轉被我看到,那真的別怪我心狠手辣。
想了幾天,我覺得與其讓那些人繼續把這事當作政績來玩耍
不如大家搞清楚整個計畫的意義先
未來要不要這樣走已與我無關
但是身為計畫寫手
把事情弄清楚是我的責任所在
而公單位行事應受監督
且計畫的本身本來就是為社區謀福利
應該要讓更多人知道
用不老實的手法來掩蓋事實比什麼都不說更糟糕。
有時間的人歡迎繼續看完,或是討論
嫌文章太長我又太囉嗦的請按左鍵
#1.為何要寫這計畫?
#1-1不過是蕭規曹隨
在下非創館元老,但剛到任沒多久就接手到一本創館的理念
應該是前人專業知識所累積而成;
一開始還沒把那本東西當一回事,
不過後來漸漸發現了前人當年的用心。
而此計畫中,
每年度籌辦培訓計畫的簽文說明第一條即包含此項:
"培訓金屬工藝專業人才,整合社區力量,傳承當地特色文化"
"藉以活化社區動力,打造金瓜石成為台灣『金屬工藝重鎮』"
而博物館四個經營的方向如下:(大家可以檢視看看實績^^")
一、保存與再現礦業歷史與人文特色。
二、成為環境教育的自然場域,推廣生態旅遊。
三、推廣黃金藝術及金屬工藝,建立創意產業(*註)。
四、社區生態博物園區:凝聚共識,鼓勵在地投入參與。
註.此名詞應正名為"文化創意產業",
此產業為文化產業與創意產業交集而成。
先來個題外話~
這就是這個博物館為何以這種奇怪的模式存在的原因
說它存在的模式奇怪其實不太妥當
誰要它是這地區頭一個以生態博物館的方式籌建成的博物館
是我們大家對生態博物館的運作型態了解不夠深
所以做事的人會搞不清楚方向
入館的看官們也一頭霧水
更別說是生活大受影響的附近居民了。
這些理念了解的人又很難跟不瞭解的進行溝通
曲高和寡這四個字大概就可以代入以上整個感覺吧~
創館的艱辛讓初代館長在任內積勞成疾不幸辭世
他也是教育界的前輩
由校長轉任代理館長領導整個博物館的籌劃。
#1-2不過是剛好而已
既然有前輩用心的籌劃
而在下又不是因為想打混摸魚才摸進博物館
那不好好的發揮一下學過的跟做過的藝術與教育
也實在是有愧前人。
*借去博物館後,每個月損失不只是薪資減少
每月往返油錢與車損是減少薪資的五倍以上
因公務衍生的花費還沒算進去。
學校同事當我頭殼壞去,不過我覺得金錢損失事小,
沒能從事理想的事業一輩子心裡會遺憾。
而這個機會正是給我能同時發揮兩樣專長的時機,
何須計較身外之物?
#1-3這是有計畫的產業重塑
扯遠了~回到現狀來
經營方向的第三與第四點是成立金工人才培訓班的積極目的
我說成為什麼金屬工藝重鎮不過是附加上去的虛名。
那個目的的背後,
是讓人人有飯吃,而且是在家就可以吃。
試想數十年前礦產仍豐時能長久維持地區居民生計的是什麼?
可不只是礦工,而是關於此採礦產業的龐大產業集合體
只要有礦藏繼續開發,這個集合體就得以維持
整座山頭的人通通有飯吃。
採礦產業包括了誰?勞工階層、管理階層
他們因著整山的礦藏而來,也因礦藏而去;
因應生活所需的產業也隨著採礦產業而盛。
不少人不淘金但為了有生活需求的人而來,
提供了所有人日常生活必需的物資,同時養活自己。
這是龐大的產業結構,
養活的是數萬人。
礦藏簡單來看就是一座山那麼大塊的石頭
愚公都可以搬完它
更別說整山頭都是人跟機器的狀況了
不過當時金屬工藝僅限於銀樓這類傳統產業
所以大石頭移走了
也沒人知道該怎麼留住整個產業體
只好任時間與芒草湮滅了一切
而這個連帶的影響到現在依舊持續著
少子化的現象包括山下的瑞芳
還有謀生不易的鄰近地區通通中獎;
有興趣的人可以了解一下瑞芳地區各國小這幾年來小一新生數
流失的狀況遠比想像中嚴重;(中心的瑞小少到非常誇張)
這個狀況誰都不樂見。
而追本溯源,
他們原本就是屬於或是附屬於整個產業體的,
樹倒猢猻散(我知道這形容詞不好)也很正常。
能讓他們回來,
或是讓每年以百萬計的遊客加入這個行列,
是重塑這個產業的新契機。
有產業的投入=有工作機會=人口回流
而要讓產業投入的方法以往是政府或是財團(台X)出資,
但現在沒有礦藏可以靠,只有每年少少的預算。
用文創商品的生產開發匯入現有的觀光產業,
是一條或許可行的路。
#1-4文創產業?
金屬工藝的發展是近十數年來創意產業的投入才爆發開來
以往都是傳統產業的天下。
不管檯面上的品牌或是檯面下加工與貴金屬與寶石交易
都是傳統產業為大宗
先看一下這兩個產業
創意產業我們可以當它是學界來看,
由幾位資深的大學教授各自帶領開拓出很強大的創意團隊,
是很有國際觀的創意產業體。
而他們也不斷的尋找自己的舞台;
藉由比賽、創意商品研發、展覽、個人或團體工作室.etc
與傳統產業拿的是一樣的材料,
但是他們做的卻是腦力激盪居多的事業。
傳統產業可以當作是業界,
技術至上的傳統產業也同時擁有龐大的材料與加工knowhow
也是資本相當充足的產業。
實際面上它們是普羅大眾消費行為的主流,
檯面上的品牌貴金屬飾品即是傳產所有。(以台灣為範圍)
當然也有一部分經營者有能力跨足雙產業的,
那都是相當不簡單的人物。
而且近年來傳產進行世代交替後,
這樣的經營者會越來越多。
以上是傳統產業與創意產業的速寫。
僅觀察所得,尚無量化依據。(若有人手上有量化的資料那更好)
在下手上僅得台灣所有藝術家資料庫,
金工這個部份打開一看,
相較其他領域,還是寥寥可數。
所以產業的集中化很明顯,
找來找去也不脫那一個範圍的人力資源,
集中化的現象十分明顯,這件事有好有壞。
而文化產業即博物館事業與它周邊的鏈結行業,
互相依存而形成的產業。
而生態博物館因為型態特殊,
附加其上的觀光價值會較為突出,
加上深度的文化(歷史、人文等)意涵並未因此減損,
這個態勢正是適合去結合文化產業與創意產業的。
而他們的基礎建設,則可以由傳統產業來執行。
#1-5小結論-捨我其誰?
這島上應該沒有第二個金瓜石,
同時兼具貴金屬礦業歷史與文化建設遺跡
還要加上豐富的自然生態與獨特美景。
所以也沒有第二個地方比它更適合置入相關的產業
我這裡用的都是產業一詞
因為產業可以養活的不只是一個人或是維持一個店面,而是群體。
這才是這個計畫要實現的目的。
--
待續~年紀大體力差
沒辦法熬夜了(嘆)...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71.140.40
※ 編輯: toskyone 來自: 220.129.160.224 (01/31 21:31)
※ 編輯: toskyone 來自: 220.129.160.224 (01/31 22:18)
N_E_Coastal 近期熱門文章
PTT台灣在地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