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芳] about金屬工藝人才培訓計畫#2

看板N_E_Coastal (東北角)作者時間15年前 (2010/02/01 00:24),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續上篇 知道為什要做之後 接下來就是執行了 #2就實踐它吧! #2-1承先啟後 前篇有提到這件事的籌畫是在創館之初, 那實施呢? 當然也在創館初期就做過。 一開始的教室在哪裡我不知道, 但是我手上的資料以及主管告訴我的過去, 是曾經以在地居民為班底執行過, 這是個好的開始,但是卻人謀不臧。 詳細的原因我並不清楚, 但是我接手後確實發現過往的課程是有問題的; 好在學員們學得很開心, 那也不用再去追究了。 既然是個有問題的課程,那看出了問題,下一步就是解決它。 過去的問題有幾點: *授課項目不健全,一整期上下來所學有限且不全,且時數過少。 *學成後或是有底子的學員混班授課, 講師會難以應付學員成就差異,並且進度與學習成果無法掌控。 *經費不足以配合時數分配。 關於課程的規劃,很容易藉由專業的諮詢整合後做出調整。 倒是關於課程經費,卻在計畫經費概算時傷透腦筋。 整個課程的經費結構是這樣的: *博物館出資(資方,依得標金額支付各項課程經費予廠商) *得標廠商出力(勞方,依規定寫好課程計畫並實施) *學員繳交學費(學費繳縣庫,非設籍瑞芳學費不到坊間的一半,設籍的更低) 看出詭異之處了嗎?是的,學員的學費不是給廠商也不是給博物館,是繳縣庫去了。 所以這個案子基本上是年年虧本,因為坊間課程一樣時數要價都超過雙倍。 而博物館要是不規畫接近於坊間課程的經費, 民間的公司與學校根本不會有意願投標,那這案子就玩完了。 所以每年博物館這項支出的經費與學費收入對帳後都是負數。 但這不影響當初發展的目標,只是會計單位跟議會會不太高興。 因為沒有成果。 大家所期待的這個博物館, 因為它龐大、參觀人數多,門票收入極可觀(以前)。 是世界上少數收支趨近平衡的博物館(ICOM年會時前前館長確認過此事) 所以它的每一點一滴收入與預算都被抓得很緊,包括這個案子。 不過我們還是繼續開下去了,而且我們看到學員作品的精熟與成長。 課程可以如期上完甚至超前追加額外課程了; 比起以往的缺失,算是改善不少。 而且新的年度編列預算時,這個案子終於獲得青睞,追加了。 不過那只是新的一年頭痛的開始... #2-2玩更大一點 經費追加,代表課程內容可以更廣泛。 也代表授課對象可以更廣泛,招生的宣傳可以投注更多人力與資源。 這都是經費拮据時敢想不敢做的。 於是我們剛好聽到九份方面的聲音,民宿業者熱心的想加入, 一開始我依以往的慣例去思考,做金工,其實本身就有個篩選的機制, 手不巧的人、沒耐性的人、年紀較長者都不適合。 但是這個先入為主的觀念,被那幾位熱心的民宿老闆大哥們給完全反轉了。 與他們開會的席間,他們對地方事務的熱心關注,非常讓人感動。 於是從那個年度,加開了一堂屬於合法民宿業者的種子師資課程。 很奇怪的課程,是的。 因為博物館得走出館舍融入社區,所以與熱心的社區居民多些互動是好的。 這是一個大膽的實驗,我們希望民宿業與金屬工藝合作萌芽。 希望金工班的學員更遠的未來能把作品或是產品放在民宿中擺設與販售。 也期待所有因觀光產業入住於此的遊客能藉由專業的民宿主人, 體驗到由大家一同開發的金屬工藝體驗活動(為此早已研發多項金工體驗)。 而一開始,我們只敢由合法的民宿業者來試辦。 基本功的訓練,讓我在查訪課程時大吃一驚,這些中年男子們真不簡單, 超進度不說,超越授課思維的作品呈現的廣度,連講師都對這個班級大為稱讚。 我們本以為他們大部分上過一次課以後就不會再來了... 而這又是另一個很好的開始。 不過仍然未盡完美。 #2-3想不完的點子、改不完的缺點 *有了程度分級的班,進階課程都上完了以後要做什麼? 當規劃課程時我想到了這點。 該是開放給有能力的學員進行創作的時候了。 技術上的問題由講師協助,學員則可隨時使用教室設備進行創作。 這是給學成的人一個精進的機會。 而在我離開的後一年,聰明的接班人選想出了一個選修方案, 讓課程得以更深入些。 不過還是沒有辦法規劃讓學員能獨立創作,甚是可惜。 *由經費購入庫存貴金屬金銀銅,提供藝術家或學員創作作品, 給付合理工資做為館藏或是展出用途。 這點其實可執行性極高,但是對於貴金屬庫存部分有疑慮, 所以不幸的是它又被打入冷宮。 *開發有故事性的文創商品,博物館有一本寫著金瓜石歷史的出版品。 是與民間出版社合作出版的,同時還附贈馬克杯, 那杯子上的圖案都是書裡的插圖,而插圖也是特地找了照片請插畫家畫的。 書上有豐富的故事內涵,杯子則置入了想像空間,是很好的文創商品題材。 那金工呢?它們可以做些甚麼創意附加於文化和歷史? 甚至是更簡單的觀光旅遊? 於是有了文創商品的開發案,曾經在某年做過一批,但我覺得時候還早。 那時的物件要開記者會送出時,我還拿著瑪瑙刀幫忙處理上面的瑕疵。 這種不成熟的物件,硬著頭皮做出來了,但也註定要消失在市場上。 我們期待的是以一個品牌來呈現的精緻且多元的商品。 而它的出現即代表產業的成熟。 可以開發、承製,讓商業行為得以成型,並且擁有自有品牌與售點。 不過從實驗品到作品到商品,那可是很長遠的路途。 #3誰要繼續玩? 在我離開的後一年 我跑來住在水湳洞。 並且仍然有機會關注著這個地方的一舉一動,他們以前常說的金瓜石很小, 我那時還蠻能感受到的。 當然包括了金工班的執行,不過一開始企劃與招標是內人(那時還是女朋友)負責, 做到一半突然換手,我想一部分原因是組務調整,該賺錢的也換組去繼續做。 一部分也有感覺到是要迴避某些來自於我的因素。 但是無妨,裡面都是學歷高到可怕的知識份子,應該不至於搞不懂計畫的內容。 不過看來新同學也是跌跌撞撞的做了很多奇妙的事,我也從側面了解一些消息, 感覺又開始走起很久之前的回頭路,讓人擔心之餘, 看到過去的努力在瞬間灰飛煙滅,實在是痛心。 -- 此文依舊嚴禁轉載,看過就好 此後,期待在地人能靠自己的力量開創金工產業 沒了礦業,又不可能大家都做觀光產業 那就從這個地方再創新的出路,繼續走下去。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29.160.224
文章代碼(AID): #1BPQwqmo (N_E_Coastal)
文章代碼(AID): #1BPQwqmo (N_E_Coas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