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朱天心的古都與上課筆記

看板Taipei (台北)作者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時間17年前 (2007/10/03 17:40),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book 看板] 作者: dinnergirl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 看板: book 標題: [心得] 朱天心的古都與上課筆記 時間: Wed Oct 3 14:46:26 2007 原文參考我的網誌 http://blog.pixnet.net/waywardchild2007/post/9443528 ------------------------------------------------------------------------------ 我是七年級生。 為了今天的當代小說課, 我事先將朱天心的小說集古都看了一遍, 在看到前四篇的時候, 對朱天心寫作的風格感到很新鮮, 一方面是第一次接觸到她的作品(汗顏==) 一方面我注意到她有幾篇文都是以男性的聲音當作主要的敘述者, 不曉得為什麼她以一個女性作家的身分, 要用男性的角度來做發聲, 雖然文章中只是輕輕帶過一些性別字眼:妻子或丈夫等, 讓人不禁懷疑起這樣寫作手法的動機。 在看第五篇<古都>之前,剛好有個同學告訴我, 其實這本書只要先念最後一篇古都就好了, 讓我突然在心理上產生疲憊之感, 不過該讀的還是要讀,雖然我已經先把較無關緊要的幾篇先唸完, 還寫了一篇心得== 由於距離上課的時間已經快到了, 所以我就儘快的將古都念了一遍。 在開始唸古都這篇的時候,我有點抓不到頭緒, 也許是我對文章的期待影響到我對它的理解, 我預設會有一個故事的框架,至少會有主角與配角之間的交流; 結果,文中的”你”讓我來來回回找了幾次你是誰... 後來才發現,你,幾乎就是朱天心的我。 文章一開頭的地方,敘述者提到:   那時候的人們非常單純天真,不分黨派的往往為了單一的信念或愛人,肯於捨身或 赴死。 我不禁想起我的年少時光,我認為當時候的確是段對於黨派而言十分平靜的一段時間, 沒有人出門需要顧慮到自己不小心吐露自己傾向的黨派而被白眼或甚至怕被打,印象中 當時後好像不流行有什麼其他黨;而在我的當時的生命中,我不覺得”外省人”這個詞 對我來說有什麼特別的意義,一直到高中,我都覺得外省人只是不會講台語而已;而歷 史課本中的國軍49年遷移來台,對我來說也只是解釋了為什麼外省人不會講台語的原 因。 於是,看到這裡,我點點頭同意敘述者的觀點。 然後接下來的幾段我就感到困惑了,因為”你”說:那時候的背景音樂,若你有個唸大 學的哥哥或姊姊,你可能多少還在聽披頭四。要是七0年代的第一年,那麼不分時地得 聽Candida,... 我第一個想法:喔喔,我八零年代出生的,沒聽過...  第二個想法:ㄟ,我爸媽至今都不知道誰是披頭四,        親戚也沒有唸大學的哥哥姊姊...  第三個想法:你,是誰?為什麼會知道這些?為什麼有親戚可以上大學? 由於距離上課的時間頗近,所以我來不及再深入思考這些問題,便急著將文章看完,匆 匆瞥過的幾眼看到了一些字眼像是,”老有人要檢查你們愛不愛這裡,甚至要你們不喜 歡這裡的就要走快走...”;”要走快走...彷彿你們大有地方可住,只是死皮賴臉不去 似的.........有這樣的地方嗎?” 喔喔~原來是外省人的心聲啊!恩,的確,他們不住台灣,還可以去哪裡呢? 今天上課的時候,老師就從共同的記憶開始切入。 什麼是我們的共同記憶呢?就有同學回答:布袋戲廟會歌仔戲... 下個問題:你們在古都裡面,有看過這些名詞嗎? 疑!的確是沒提到。 接著老師就提到了我自己在閱讀時所產生的疑問點之處, ”這些歌曲,你們有聽過嗎?是你爸媽的共同回憶嗎?” 對於班上大部分的同學,包括我,這著答案是否定的。 原來啊!這就是像朱天心那樣的人的記憶,這就是外省人二代的記憶! 難怪我在看古都的時候,對於她描寫的台灣毫無共鳴, 對於她所懷念的台北城感到陌生: 台北,不就一直是我看到的那個車水馬龍的城市嗎? 對於高等教育,聽說在之前是只有外省人與有錢人才有機會擁有的; 一般的庶民如我父母親, 年少時的共同記憶是互相分享那個農耕與駐工廠的時代。 而我對於她文章中表達出較為熟悉的話語, 竟和我叔叔伯伯或爸媽口中常說的不謀而合: 外省仔豬,還不趕快滾回大陸.... 在文章中,我看到了一個女子借著具象徵意義的京都,來懷念尋找她記憶中的舊台北 城。隨著政權汰換,台北城已不復以往而成為一座幾乎嶄新的城市,舊的田園巷道被 規劃為某區某區的高樓大廈,往日的風景不再,曾經的熟悉的生長的地方不再,取而 代之的是綿密的交通網絡與一個又一個的市區規劃。你想問:”一個不管以何為名, 不打算把存人們生活痕跡的地方,不就等於一個陌生的城市?一個陌生的城市,何須 特別教人珍視,愛惜,維護,認同.....?” 朱天心的刻意強調新政府對城市所做的改變, 突顯出政治力量有意無意的對她從小生長的地方進行大改造, 讓她在自己成長的土地上找不到她曾經成長的痕跡, 她將京都城朔造成懷舊的古城是對新政府對文化記憶的抹殺最大的控訴, 京都已不再是京都, 而是她所造的一個具有保存文化古蹟的象徵意義之理想城市。 而她且憤怒,因為同樣對這塊地有著生長的記憶, 卻因為她的血統而無時被質疑是不是愛這個地方,認同這個地方。 當”你”回到自己的家鄉台北城,無任何證據地,被認為是異鄉人的時候, 你尷尬不尷尬? 原來,我對外省人的了解是如此的局限, 從來沒有人告訴過我外省人是如何過日子,對台灣有什麼感情,什麼想法, 在我身邊的長輩對於外省人或家族所存有的評價,幾乎都是負面的,雖然我十分困惑 為什麼這樣的一群人會讓我爸媽那麼深惡痛絕。 某一群人,為什麼可以對另外一群人有那麼大的恨意? 在”外省”強權政治已被取代之時, 是什麼樣的力量讓所謂的”本省人”對外省人還是恨的牙癢癢的? 是人性本對異己的排斥? 還是被壓抑太久的本省人因為太憤怒而走向極端,非得剷除所有外省政權所來下的 ”遺毒”,才能符合正港”台灣人”愛台灣的條件? 經教授的提醒, 我發現在文章中,看不到這些不會講國語的人會被惡言相向的原因。 朱天心單方面的描述出一個外省第二代對政治現況的失望, 對文化記憶被抹除表達強烈的抗議, 對在故鄉被當異鄉客的窘迫表達深沉的無奈 甚至因此負氣地列舉出她無法認同台灣的理由... 但是,究竟為什麼外省人會讓本省人有著深深的怨恨? 在文章中,看不到舊政府實施國語政策的手段, 看不到二二八事件”你”的想法, 看不到”你”對以往外省人擁有較多的升遷機會的描述, 所見的, 是”你”單方面的對外省第二代人所處的尷尬位置與新政府毫不留情的拔除認同之根 而表達憤怒。 原來我們總是站在自己的位置在看世界, 幻想著要求著這個世界應該要如何如何, 才能有個美麗的面貌與舒適的居住品質。 而當有另一群人住在和我們同樣的一塊土地時, 我們選擇忽略他們的感受, 就像是朱天心這篇毫無對話存在的古都, 就像是新政府毫無預警的連夜肢解文化中心的蔣公銅像, 等這一切都過去之後, 曾經在生命中的最深刻,難道就可以隨著建築物的消失就消失了嗎? 讓我們來場對話吧! 讓我知道你的尷尬, 讓你知道我的傷痛, 讓我們都能理解對方的立場而做出正確的決定, 讓我們,不再如此憤怒。 ps. 此為閱讀與上課後的筆記與感想。 -- 這裡啦 http://www.pixnet.net/home/waywardchild2007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5.159.236 ※ 編輯: dinnergirl 來自: 61.225.159.236 (10/03 14:48)

10/03 15:30,
你.... 你的文筆好好!! 我居然看到很有那個感覺了.....
10/03 15:30

10/03 16:20,
朱天心的許多小說很像政論節目小說化
10/03 16:20

10/03 16:21,
越到後期越是如此 早期還會以傳統小說敘述方式傳達政治觀點
10/03 16:21

10/03 16:23,
但後來的小說就常是直接論述政治意見
10/03 16:23

10/03 16:42,
推選擇忽略
10/03 16:42

10/03 16:51,
推tinmar的觀察
10/03 16:51
dinnergirl:轉錄至看板 politics 10/03 17:31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5.159.236
文章代碼(AID): #170sEFHN (Taipei)
文章代碼(AID): #170sEFHN (Taip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