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屆百歲的景尾"開道碑"

看板Taipei (台北)作者 (fool)時間16年前 (2009/08/10 22:21),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現在於台北市文山區景美國小東南角牆外的人行道上,可以看見一塊"開道碑", 此碑豎立於1909年,至今恰屆滿一世紀;碑文經過百年滄桑已模糊難辨,而據 1918年出版的"台北廳誌"所載可知該碑的碑文內容如下(原文沒有標點符號): 深坑廳長正六位勳五等丹野英清篆額 (王留)公圳之源泉從木筧貫流景尾街之中央,臺北廳長加藤君移文深坑廳長 丹野英清君改築木筧,移水路於街後,而街中之水路廢為空溝,塵埃委積, 污水停滯,非唯損舊觀及市況而已,實有鬱生病毒之虞。丹野君憂之,令景尾 支廳長雨田君規畫善計而任經營焉,加藤君聞而喜之,將廢圳之地附與景尾, 且助工費;雨田君乃承丹野君命,召夫運土石、填空溝而築道路,兩側設小溝 排瀉污水,引(王留)公圳而洗滌,明治四十一年十月起,工十二月告竣,此 除衛生之害與圖交道之便,所謂一舉而兩得者也;工費金二千一百七十五圓, 半係景尾公共衛生費之支辦,半為(王留)公圳與街民之出資。然而景尾街頭 石門外之阪路崎嶇,車馬往來不便,雨田君又承丹野君命,以景尾、內湖二 保甲之力,鑿岩石穿山腳,就舊道下邊更開坦路,於是臺北、深坑頓交通由 街後者,今咸從街中直達石門外,而景尾之形勢一新矣!豈啻一鄉之幸福 而已哉!於戲興此鴻益者,非賢宰之功而誰也?敬誌概要以備徵考云爾。   明治四十二年九月 景尾街有志者建立 壬寅科舉人 高選鋒書 高選鋒即為清領時期台灣最後一位舉人,而開道碑原本位於(王留)公橋北端 (此橋沿革於後文補充說明)的溪畔,戰後加築景美溪堤防時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恐此碑遭到破壞,乃將之移置於新公園(二二八和平公園)保存,該會又於1997年 協助將開道碑重新豎立於現址,歷經滄桑的開道碑幾度漂泊後終能落腳,向來往 路人訴說著百年前景尾的兩項大建設,即為(王留)公圳改道及其相關工程與景尾 深坑之間的道路新闢暨改善工程。 先講(王留)公圳改道的部分:改道前的(王留)公圳走在今天的景美街中,1908年 (王留)公橋建成後圳道改走今之景文街;從碑文內容可知(王留)公圳改道之後 舊道成為藏污納垢、蚊蠅病菌孳生之所在,堪稱衛生之瘤,不獨有礙觀瞻,更有 危害居民健康之虞;故而當時的景尾支廳長承深坑廳長之命引(王留)公圳新圳道 之水洗滌廢道,衛生乃大為改善,街景亦煥然一新。 (王留)公圳改道工程完成後日本殖民者即著手進行景尾深坑之間的道路新闢暨 改善工程。在此之前從今天的景興路、木柵路口延伸到世新大學正門這一帶是 緊鄰景美溪畔的石壁,故而當時此地名曰石門,從景尾往來木柵必須翻越今天的 仙跡岩山區到溝子口;碑文所謂鑿開石門的石壁而開闢出來平坦新路,應即為 今之木柵路該區間路段的最早前身,而蜿蜒於今之仙跡岩山區的舊路已難覓蹤跡; 後續往木柵、深坑的路段或取直拓寬舊路、或另闢新路(今之下崙路即為舊路之 殘跡),全部工程完成後景尾深坑之間的道路較舊路縮短,亦打通台北深坑之間的 瓶頸路段,交通因此大幅改善。 文章最開頭提到的(王留)公橋建於1908年,為(王留)公圳改道的相關工程,此橋為 圳道與道路共用橋樑,亦即橋面供行旅通行,橋身則為(王留)公圳過河所經之路; 戰後的1955年在(王留)公橋旁(西側)另建一座橋,即為景美(舊)橋,而(王留)公橋 則於1963年拆除,(王留)公圳改藉由景美溪底的虹吸管過河。 從"開道碑"的碑文可知今天的景文街亦是在(王留)公圳改道工程中闢建的,此後 通過景尾的行旅不需再經由今之景美街,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景文街"是"景美" (最早的)"外環道"之意;今天的景美街是清領時期景尾唯一的街道,當然也是交通 要道通過景尾必經之路;而今之景文街於日本時代早期開闢以後一直到戰後初期的 發展過程中,取代景美街而成為景尾(美)的主要街道以及台北新店之間交通要道 所經之路;二戰以後於景文街西邊開闢出來的羅斯福路相當路段成了景文街的 外環道,亦取代景文街交通要道的地位;綜合本段所述,景美街、景文街與相當 路段的羅斯福路分別為清國時代、日本時代與國府時代交通要道通過景美所經之路, 形成"三代街道"並行的有趣景象。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127.179.9
文章代碼(AID): #1AW2pQc6 (Taipei)
文章代碼(AID): #1AW2pQc6 (Taip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