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 林口歷史發展
一 滿清時期 台北縣地區在清乾隆年間(西元一七二六年~一七九五年),其實便已經大
致開墾完成,而當時拓殖台北地區的大陸移民,由於彼此之間語言不通、省籍、宗族情結
糾葛而壁壘分明。研究指出,林口的先民大多為閩南泉州人(三邑人),客屬汀州人(以
胡悼猷為代表)、奧籍潮州人。但是在幾次較為嚴重的族群械鬥後,造成戰敗的族群集體
遷徙,林口地區的粵人,就在道光年間,閩粵械鬥集體遷徙中壢、楊梅,不過,道光以後
方才移入本鄉的粵人,似乎並波有大舉遷徙。
先民初到本鄉拓殖開墾,當時為一片原始森林,也因此大多以燒林火耕方式墾殖土地。經
過火耕之後的土地,相當肥沃,鄉民種植地瓜極為肥大,可達二尺之長,當時鄉民將收成
地瓜,挑擔步行至艋舺地區蕃薯市販賣(今貴陽街、環河南路一帶),所得作為持家之用
或捐為龍山寺建廟基金。另外台地土質排水良好,氣候溫和多雨霧,很適合茶樹的生長,
品種極多,但是多為粗茶。新開墾田園既多,產糖也漸漸興盛,採收多藉人力及獸力運輸
。而富水利的地方則以種水稻蔬果雜糧為多,先民自山林引溪水灌溉,開闢成梯田,收成
頗豐。
二 日據時期 清光緒二十年,甲午戰爭爆發,滿清於光緒二十一年敗戰割台,台灣成為日
本殖民地。自日俄戰爭以來,日本國內經濟惡化、蕭條,日人據台之後,則以「農業台灣
,工業日本」為政策,積極剝削台灣物質,尤其見製糖及茶葉有利可圖,乃大舉投資。強
徵土地,種植甘蔗,獎勵新式製糖廠,淘汰舊式糖廓,不過糖稅甚高,蔗糖多輸出國外,
鄉民並未能蒙受其利。而本鄉林口庄茶園遍佈整鄉,乃分別設立廠房,大力推廣,曾引進
製茶技術,當時林口庄庄長林進富先生積極爭取台灣總督府食產局茶業傳習所於本鄉設立
,指導傳習生茶葉栽培、製作等技術。本鄉遂成為全省製茶技術人才的培育重鎮。 台地
上滿佈茶園,山坡丘陵地則造林種植相思樹,長成後砍伐悶燒成木炭,也是當時鄉民重要
的經濟來源。
三 台灣光復時期 台灣光復初期,推行多項土地改革,本鄉農民生活改善不少。當時除了
種植茶葉外,種植桶柑也十分出名,盛極一時,曾為果農帶來一筆可觀的財富,後因病蟲
害「黃龍病」傳染散佈,果樹死亡枯萎殆盡,民國五十年後,果園已不見蹤影。果農於是
乎又全數改種茶葉。但自民國五十七年頒佈林口特定區計劃,台地上的茶地多被規劃在內
,目前所餘茶地,也僅剩下部分而已,自始產茶業逐漸沒落。
由於林口紅土本身土質甚佳,質地堅硬為製磚上選材料,本鄉磚窯業乃逐漸興起,茶園漸
漸變為紅磚場。民國四十年左右,屈指可數的磚瓦場,到鼎盛期民國五、六十年間已發展
到有三十幾家之多,一車車的紅磚供應大台北建築之用,創造就業機會,也帶動了本鄉的
經濟繁榮。但好景不長,短短十年,由於紅土開發殆盡,再加上林口的「目仔窯」、「蒸
籠窯」以及「八卦窯」等傳統磚窯成本較高,慢慢被成本低廉且生產快速的「自動窯」所
取代,因紛紛退居幕後,徒剩高聳煙囪與紅磚遺址供人遙想懷念!
四 都市計劃期 民國六十七年,政府推動十二項重大建設,其中一項為「開發新市鎮,廣
建國民住宅」,林口新鎮列為計劃之一。鄉民引領期盼,終於民國六十九年九月正式破土
,開發林口新市鎮,內含林口特定區、市鎮中心、工業地區及住宅區。多年來政府積極推
動開發工作,林口台地已完成一、二期土地重劃,目前三、四期正積極開發中。其中住宅
區及工業區的規劃興建,吸引外來移入人口、企業家投資設廠,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與
繁榮,進而使得這塊紅土台地再度充滿活力,獲得新生,林口也因此由傳統之農業社會,
漸變為工商為主的現代社會型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6.165.132
LinKou 近期熱門文章
PTT台灣在地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