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澎湖石滬文化

看板PH-sea (澎湖)作者 (崩解邊緣)時間21年前 (2005/01/20 08:54),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澎湖石滬文化 石滬捕魚、潮間帶強制性的陷阱漁法 【大台灣旅遊網記者宋逸民/澎湖縣報導】   在新石器時代,人類就懂得使用石頭作為求生的工具,生活在海島的子民也開 始懂得使用石頭來捕捉魚蝦以求生存。早年,海島的居民無法克服風浪的天然災害 ,退而求其只好仿陸上的圍籬畜牧方式,在海岸地區圍石,設阱引魚入甕的方式求 生;在潮間帶順乎潮汐,疊築石堤以阻擋魚群退路的石滬,這種漁法無疑是當今人 類最原始的捕魚方法。它也是我們老祖先智慧的結晶;最安全、最省力,在礁棚上 所創造一種特殊的漁撈文化。   事實上,建造石滬有一定的地理條件,建造石滬的時候,大致考量的地理條件 有四點:(1)海岸沿伸到外海的海底平面傾斜度不宜過大。(2)石滬底部的海平面地 質必須堅硬。(3)海岸附近需有構築用的岩石以做為建造石滬的材料(4)海域的潮差 必須適宜。   石滬,是珊瑚礁棚漁業文化的特色之一,外國、臺灣也有,但以澎湖的石滬密 度最高。澎湖係火山岩形成的群島,海域佈滿玄武岩,島嶼海底遍佈珊瑚礁石(俗 稱石老石古石),建造石滬所需的材料一玄武岩、石老石古石隨處就可取材,群島 四周的潮差平均2-3公尺以上,地理完全符合疊滬捉魚的條件。目前澎湖群島保存最 完整的石滬,首推七美的雙心石滬,石滬分佈的數量以在白沙鄉北海一帶最多,吉 貝嶼當地居民能說出的石滬名稱就有80餘個。   石滬捕魚是一種潮間帶強制性的陷阱漁法;潮水退下後,潮間帶海溝留有積水 ,魚蝦陷入海溝,漁民就可輕易捕捉,有此經驗做為基礎,聰明的人類進而會想到 利用當地的石材在礁棚上堆砌成形的石牆,使漲潮時洄游在岸邊的魚群,在退潮時 〝卡〞在人工的陷阱之內,人類及時就可輕易捕捉。石滬是由玄武岩填造而成,滬 內佈滿珊瑚、礁石,蔓生各類海藻,由於食物鏈的牽引,各種魚蝦隨潮汐自然進駐 在滬外滬內。因此,石滬內外經常有鮸魚、鐘螺、錢鰻、石斑魚等經濟性魚種吸引 漁友採捕,另外冬季還可以採拾紫菜,形成一項重要的地方產業。 (擷自洪國雄老師) 發稿時間:2005/1/19 下午 10:14:00 最後更新:2005/1/19 下午 10:14:00 ※ 編輯: ebee 來自: 163.13.224.22 (01/22 12:44)
文章代碼(AID): #11xm5Lmr (PH-sea)
文章代碼(AID): #11xm5Lmr (PH-s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