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庫的故事

看板Tai-travel (台灣旅遊)作者 (海闊天空)時間21年前 (2003/06/05 21:54), 編輯推噓4(400)
留言4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之前有兩位朋友來此一行,回去後把他們的旅行心情po在此版上。 為了表示對他們的感謝; 我寫了這篇「倉庫的故事」, 本著徒步旅行的精神,介紹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小地方。 大屯山下有個小村叫三芝;依山傍海的小鄉下。 傍晚在車站等車時,可以看見遠方火紅夕陽沉入海面的波光。 每天早上媽祖廟口擠滿賣菜的攤販,車水馬龍,但是晚上七點一過,便很難買得到像樣的 晚餐,街道寂靜,只聽見拖鞋聲在黑暗中踏踏做響;隔天一大早又是人聲鼎沸。有著典型 鄉下循環的生活。 二號倉庫是我目前工作的地方。要說二號倉,得連同一號倉一併介紹。它們是一體的靈 魂。 民國25年,台灣省農林廳糧食局在三芝的一號倉落成;供做當時農用80公頃地生產稻米 的碾米廠。尖狀的屋頂,以日式施工法,架以丁字型木架,如果站在一號倉往上仰視,會 看到類似日本房子的屋樑,(也就是忍者可以躲在上頭偷聽你說話,或者是跳下來攻擊你 的那種。) 屋簷和四周的邊牆均留空隙,目的是為了使米糧和空氣流通。偌大的碾米廠,木柱的樑 上架著木造的大型碾米機。日據時代的三芝(那時也不叫三芝,叫小雞籠),沒有鋼呀鐵 的建材,所以連碾米機也是木造的。 過了七年,二號倉在一號倉旁蓋了起來,用來儲存製好的米糧。格局挑高方正,不像一 號倉的尖屋頂,二號倉是平的屋頂,頂上鑿以方形小洞,除了通風的效果外,也有照明之 用。在建築上稱為「風斗古厝」(請用閩南語念)。 (五十幾年前的人,連燈都很少見,每逢十五月明夜,月光自然透過小洞照進倉庫,要 搬運米糧不用拿蠟燭也能見明。這是老祖宗的智慧!) 民國九十年,一號倉和二號倉已廢棄多時。農林廳原本要將之完全毀去,在上頭蓋上 農會大樓,(他們到底在想什麼?!)後來在地方人士的反對下,選擇以翻新的方法, 保持原貌。 後來,就是兩個月的挑燈夜戰了。 農林廳十月時頒布命令,十二月就要看到成果;短短兩個月,要把長滿蜘蛛網的老倉庫 ,賦予新生命,簡直是逼瘋了設計師、藝術家,還有農會的人。 許多人不知道,小小的三芝,竟然有五百多位藝術家。(包括現在在一號倉裡,每天跟 我談夢想的鄭老頭。)當時參與設計的藝術家有三十多位,他們和農會一些人(我猜是 推廣股的),在這地方奮鬥了兩個月,和時間賽跑,日以繼夜,改圖、用材、裝飾…… 然後,在寒冷的冬天裡,完成了。 一號倉成了農文館,展覽三芝特有的農產品。(農業包括了農、林、漁、牧、礦等), 二號倉成了藝文咖啡館。 設計者沒有改變倉庫外觀,只是在內部做了小小的匠心設計。它是如此合適到你會發出 驚呼! 外觀不予變動,周牆噴以混擬土,作為修飾。基柱重新以鋼筋架入,(做這件事的時候 ,還發現原先老祖宗是以大屯山的竹子混以水泥當基柱,真是太了不起了!) 二號倉是花最多心血的地方。大家一致認為要以三芝屬地風格呈現,所以裡頭大部分東 西,都取材於三芝一帶。來自大海的咕咾石(請用閩南語念),裝飾一進門的挑高大牆 ;山裡來的細小竹子,被編成了竹簾,先煮沸再日曬,鑽孔鑲接,只用兩條鐵線串穿。 設計師姓黃,設計標誌以進門必有小池子為風格;他在二號倉裡,延續一貫的直線設 計,咕咾石牆成長形設計,原本空蕩的空間,選擇以樓中樓作為另一個延伸。 竹簾是農會周組長七十幾歲的老爸做的。他花了各把月的時間,編好了竹簾。最後, 它們被懸吊在各個牆上,以協和設計師原本的直線設計。許多外來客對此依戀不已, 頻頻詢問何處可得;周老伯說:這是專屬二號倉特有,是他送給老倉庫的禮物,他此生 不再編製竹簾了。 一號倉比起勞師動眾的二號倉,倒顯的淳樸許多。兩面牆做上落地的大窗,其他邊牆 不變。尖頂和周牆留以通風的空隙,則成了麻雀飛進飛出的小通道。(這個碾米廠,在 以前就是麻雀的家,現在也是。) 懸在樑上的木造碾米機,機身木板被分割一塊塊,覆在二號倉逐漸成形的新生命上; 有的成了吧台前的橫木,有的成了小花園的景觀木,更多是樓中樓的地板。當那些快速 移動的外來客,踩上二樓木板,不知腳底下呀呀做響的木塊,是從一號倉碾米機身上,幾 近大部分的材質,移置過來。彷彿是要延續當初碾米的氣力,讓它在咖啡和藝術的腳步中 ,再發出聲響。 不只是「喀喀、喀喀」的聲音而已呢! 一號倉和二號倉具有一體的靈魂,不只是它們同時翻新的歷史,而是設計者在它倆身 上進行著不可分割的儀式啊!  幾近完成之時,三十多位藝術家相約,每個人徒手製作陶器十至二十個,供做咖啡館 使用;於是,各式形象特殊的杯、碗、盤,進駐二號倉新成的吧台。所以,如果有機會 到這兒,請不要小看那些不起眼的水杯,它們都是藝術家給二號倉的禮物,(在外頭賣 的話,每個都價值千元以上);藝術家們懷著欣喜的期待,咖啡杯、簡餐盤、蛋糕盤, 一一從他們手中磨出、烘陶、上釉,即使是一杯簡單的美式淡咖啡,或是一份cheese cake,都應該要以誠敬的心情,深呼吸,去動你的第一口。  摸一摸杯身,聞一聞味道,然後嘗鮮……  倉庫雖為農會所有,但以招標方式一年一次,由私人經營。今年是咖啡館的第二年, 老闆是29歲的捷運司機,興趣是養魚和泡茶(都是些老人興趣!所以咖啡館又有另一個 味道了。)他以對魚的專業,水池裡分別養了適游於上、中、下水層的台灣原生魚類: 上層是橫山村的玉兔種鬥魚,中層是八連溪的溪哥,最下層是跑的很快的石濱,即使在 小水池裡養了三種截然不同的魚類,也不因擁擠而互相排斥。實在是相當高明的做法!  在茶方面,老闆偏愛中式養身茶,他甚至研發出「桂圓拿鐵」這個東西;就是以中 式的桂圓蜜,取代西式拿鐵中加的果糖。我喝過一次,它是那樣的綜合且不偏倚的同時 具有桂圓和拿鐵的味道,(但到現在以來,還沒有客人點過。)  光從老闆是捷運司機來說,就會覺得二號倉庫的有趣。有次他甚至亮出捷運公司的皮鞋 ,說那雙鞋以堅硬著稱,擁有就算被捷運車輾過也不會怎樣的美譽,然後我們就私報公仇 輪流踩他的腳!  倉庫如同fiesta所說,是該存放些東西的;對我而言,一號倉的素人木雕抑或是二號 倉的咖啡香,都不是主要的存放物,他們放的,該是從六、七十年起老祖宗以集約米糧 農業養活民眾、倉庫建築的巧思,一直到幾年前本土藝術家聚集、構思設計,繼而延續 倉庫靈魂的人文精神吧!  它們放的是前人的智慧。  月光由屋頂小洞灑落,麻雀吱吱揮翅,這裡的一切和過去並沒有差別。設計師和藝術家 們都走了,他們並沒有在倉庫留下任何碑文,記載他們的姓名;他們的精神來過,如同以 往祖先們為倉庫留下的汗水,輕輕巧巧的存放在倉庫裡,也許是你手上握的杯子,或者是 你腳踩的地板,以特有的方式,安穩的放著。  來這裡不是喝咖啡,不是吃簡餐。你來,請準備和前人的智慧相逢,帶著敬意,走進 來。我會給你一個微笑。:)  (另)偷偷告訴大家一個秘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過台中火車站旁的二十號倉庫, 它和一號倉、二號倉是兄弟姊妹。只是我家這兩個是大哥和二姐。   以上資料,感謝農會推廣股江玉誠先生口述。他是老闆的弟弟,以前也是捷運司機 ,他說他瘋了才會來農會上班。在那群兩個月內沒睡多少覺的人裡,他也是其中一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218.167.36.96

推 140.112.243.76 06/05, , 1F
好P人......下回有空要去體驗看看
推 140.112.243.76 06/05, 1F

推 61.217.136.48 06/06, , 2F
推...故事說得好讚 真想去看看...
推 61.217.136.48 06/06, 2F

推 210.68.102.52 06/06, , 3F
謝謝分享喔~
推 210.68.102.52 06/06, 3F

推 61.221.128.202 06/06, , 4F
寫的真好~~從不起眼的角落看到令人讚嘆處!
推 61.221.128.202 06/06, 4F
文章代碼(AID): #-tqkTAV (Tai-travel)
文章代碼(AID): #-tqkTAV (Tai-tra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