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設置前夕一處史料之我見
1920年10月1日是"台北市"出現在台灣行政區劃史上的日子(同時設置的"市"
還有台中市跟台南市,為台灣最早的三個"市"),而我翻查一些書籍比如說台北市
發展史 台北市志 台北市路街史等皆謂1920年台北設市,原有三區之制廢除云云,
甚至連1930年日人著作的"台北市十年史"都作如上之敘述(我懷疑後來的書
這麼寫應該就是參考日人的文獻而來),讓我有一段時間都感到很困惑.
1920年台北市設置之時的轄區大致上就是十二廳時期台北廳下的直轄地區(另外
劃入士林支廳士林區芝蘭一堡內的大直庄),而廳直轄地區在1909年台灣全域由
小廳制的廿廳改為大廳制的12廳之時明明就是劃分為艋舺區(兼管台北城內),
大稻埕區,大龍峒區與古亭村區等四區,為何書上偏偏要說三區呢?原本以為會不會
是在1909到1920年間台北廳的直轄地區由四區調整為三區,但是查閱1919年的台北
廳誌也都還是作廳直轄四區的記載,當時離台北設市只有一年左右,難道是在這一年
之間又有變化?
直到最近突然恍然大悟,原來諸多文獻上所謂的台北設市之前的原有三區並不是
指廳直轄之下劃分的區,而是指城內 大稻埕 艋舺等所謂"台北三市街".台北市最
早形成街肆的地方在艋舺,後來大稻埕興起,與艋舺分執牛耳甚至超越艋舺,清國
時代末期台北建城,從清領末期到日本殖民時代初期台北城內始發展得與艋舺
大稻埕鼎足而三,因而當時的人稱艋舺 大稻埕 台北城內之為"台北三市街".三市街
不只在基層行政區劃上不相統屬(除了十二廳時期艋舺區涵蓋城內以外,我想可能是
因為當時台北城牆已幾乎拆除殆盡的緣故),彼此的街肆鬧區也未連成一片,台北城內
與艋舺之間除了有城牆 護城河阻隔以外,還有從西門町到淡水河邊的一大片"艋舺
窪地".除了劉銘傳時代興起的新起街可以連通台北城內與艋舺以外,城東南角與艋舺
之間的八甲庄也還是明顯的郊外.台北城內跟大稻埕的情形也類似,除了走出北門走
北門外街可通之外,現在的塔城街 中興醫院 忠孝國中到淡水河邊這一區在當時
還是恐怖的荒郊野外(版主大人指導曰此地為墳墓區,劉銘傳時代建設鐵路時就把
火車站與相關的設施機構如機器局 維修廠等都設在這裡).艋舺大稻埕之間就不用提
了,地理上有"艋舺窪地"阻隔不說,歷史上大稻埕會興起的原因就是因為械鬥,打輸的
當然跑得遠遠的,哪有出走走到隔壁就停下來的道理,除非想再打一場(沒想到打輸
出走的一方後來反而發展的較好).
進入到日本時代以後台北三市街繼續發展,日人又進行一連串的建設,與三市街的市容
較相關的比如說改善縱貫鐵路,陸續拆除城牆,填平護城河,推行市區計畫拉直 拓寬或
新闢道路,改善衛生,埋設排水幹線以及1914至1917年間填平艋舺窪地等,到了1920年
台北設市前夕,三市街雖仍未完全連成一片(台北城區與艋舺之間的畛域可說完全消除,
但城內艋舺相連區與大稻埕之間反而被規模更大的鐵道相關設施阻隔),但以各方面
比如說交通 水道 電線等各種系統設施網路而言實以為三市街融合為一體打下基礎.
以上拉拉雜雜講一大篇,只是在說文獻上的舊有三區指的是台北三市街,簡單一句話
卻講一堆廢話,實在很歹勢,而且說不定這一節高明的鄉親早就知道了.當然三區
意指三市街這只是我個人的推測,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踢館 吐槽.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1.107.251
Taipei 近期熱門文章
PTT台灣在地區 即時熱門文章
-1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