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 探訪士林的前世今生│張健豐
探訪士林的前世今生│張健豐
從社仔移居到天母地區的平埔族原住民發現了溫泉,稱為八芝蘭;以慈諴宮(媽祖廟)為
中心發展的八芝蘭新市街,後發展為遠近馳名的士林夜市;被譽為「台灣教育發祥地」的
芝山巖,曾是殺戮戰場。
2025年5月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宣布,輝達總部將落腳於台北市北投士林科技園
區(簡稱北士科)的原新光人壽的「AI水岸智慧園區」。北士科是屬於北投區南側洲美一
帶的科學園區,洲美舊稱洲尾,在1990年劃歸北投前,屬於士林區管轄。在該月底的端午
節,洲美的屈原宮在雙溪所辦的龍舟比賽,地點便是在該園區所居雙溪和磺溪交會處。
雙溪上游的芝山巖,除了是士林的教育發祥地,也是軍事重地。附近除有軍情局、國安局
,還有紀念情報頭子戴笠的雨農、雨聲路名、橋名和校名。而鄰近的故宮博物院、東吳大
學一帶,則有國學大師錢穆、幽默大師林語堂、畫家張大千的故居。士林地區可謂地靈人
傑,激起筆者探訪它的前世與今生。
清代先民的拓墾
雙溪發源於大屯火山群擎天崗附近,原於(頂)八仙附近注入基隆河(今於洲美注入處有
遊艇碼頭)。乾隆年間(1736-1795),來自福建漳州的移民以祖籍的名勝「芝山」名為
芝山巖(岩),並在芝山巖上興建了奉祀開漳聖王的惠濟宮;後殿則建起奉祀觀音佛祖的
芝山巖、以及奉祀文昌帝君的文昌祠,道光7年(1827),士紳潘定民於文昌祠設館教書
。而士林舊稱「八芝蘭」其地名淵源的三角埔,在芝山巖北方約2公里處,位居磺溪上游
,鄰近草山(今陽明山)即今天母地區的三玉里、天玉里、天母里及天山里一帶。乾隆19
年(1754)台北大地震,凱達格蘭平埔族所居的社仔「陷為巨浸」,被迫舉族遷居三角埔
。但也因禍得福,發現了硫磺和溫泉,後者平埔族語為八芝蘭(Pattsiran)。
據同治10年(1871)陳培桂修《淡水廳志》記載該溫泉:「番井沸泉:在芝蘭堡,其源自
三角埔山下。一線如溝,深尺許,多沙,流泉騰沸,冬煖夏涼。」該井後被業戶潘宗勝及
農民開闢為番仔井圳,「灌溉田一百餘甲,無水租」。這口百年古井湧泉如今在位居天母
東路新光三越斜對面的天和公園裡。1931年,宣稱日本天照大神與台灣的天上聖母(媽祖
)是同一個神的不同表現,而創立「天母教」的中治稔郎獲得三角埔湧出的溫泉權利,命
名為天母溫泉。此後「天母」成為此地的代稱。
清乾隆51年(1786)漳州人林爽文策動全台反清復明的天地會武裝抗清。八芝蘭一帶的漳州
人也響應,賴水、郭穩等「樹立大旗,招匪千餘人」,當清軍攻八芝蘭時,「殺賊五十餘
名。義民血戰,餘賊逃散,奪回大旗四桿、馬一匹。」事後,由居民募款將死難勇士、鄉
民安葬於芝山巖,稱為「大墓公」。加上咸豐年間(1851-1861)的漳泉械鬥,無法辨認
或無眷屬的死者又合葬於此。經此械鬥後,士林神農宮附近一帶芝蘭舊街的房屋焚毀。當
地仕紳潘永清等提議至靠近劍潭的基隆河畔建立「芝蘭新街」,重建家園;而居民奉祀天
上聖母的慈諴宮(1796創建)也在光緒(1874-1895)初年,在今士林市場範圍的中心點
建立。
因芝蘭新街當地讀書風氣興盛,科考人才輩出,遂別稱「士林」,有「士子如林」的涵義
。清光緒6年(1880)年,從桃園移居八芝蘭的學者陳登元替士林慈諴宮正殿左右楹柱題
寫對聯,落款曰:「檢選縣正堂丙子(1876)科舉人陳登元傳並書」。光緒16年,陳登元
到北京參加恩科會試,成為唯一應殿試獲得進士及第的士林學子。榮歸故鄉後,適逢台灣
巡撫劉銘傳開設西學堂,延攬其為漢文科教習。
乙未保台的努力
光緒20年(1894)中日爆發甲午戰爭,陳登元乃響應另一進士丘逢甲「台人守衛台土」的
號召,一道創辦義軍,自己用「良」字作為軍隊的符號。在八芝蘭自募鄉勇近千人,於是
,丘逢甲向台灣巡撫唐景崧推薦陳登元為「良」字統領,成為儒將。澎湖淪陷後,台灣全
島震動,陳登元率良字兩營和丘逢甲的軍隊,分防桃園外海的南崁港等處,除了保衛鄉里
,也可兼顧台北省城的後路。台灣割讓給日本後,有志之士結合組織台灣民主國,奉巡撫
唐景崧為大總統,並設議院,延攬板橋林家的林維源為議長,陳登元為議員。林維源知事
不可為,堅辭不就。陳登元見林維源不出也辭職,後隨著唐景崧、丘逢甲內渡中國內地。
日軍占領台北不到一個月後,根據逃往廈門的大稻埕、艋舺、八芝蘭、板橋等處五、六百
口難民所述:「倭人淫虐不堪,無夜無明,縱令兵丁至百姓人家,見有婦女之流,即恣行
無禮,即十三、四歲童子,亦必按倒輪姦」。之後,日本人看中士林的文風,硬在芝山巖
惠濟宮內建設台灣「國(日)語傳習所」,以推行奴化教育。
1896年元旦,北部義首陳秋菊及新竹義首胡嘉猷所率義軍進襲台北城。士林、板橋、錫口
(今松山)、金包里(今金山)等地也趁機響應。在士林一帶蜂起的數百義民,進攻了芝
山巖,殺害學務部員楫取道明等6人。事後,日人特在芝山巖上撰書立「學務官僚遭難之
碑」。後基於此地為「台灣教育發祥地」,祭場應神格化,1930年建立芝山巖社。
殖產興業和光復後的發展
士林街因地處基隆河(今士林市場外的基河路是當初之舊河道)汽船和帆船河運的便利,
又接往北投、淡水的鐵路及大道(今文林路),利於運輸,從清代開始就提供了重要的轉
運功能。加上街分東西南北、店屋整齊排列,設施可說冠於全台北。來自大台北地區周邊
區域如社子(仔)、金山、野柳等的小販,帶著農產品及魚貨聚集在此士林街的市場進行
批發。
另外,要運往艋舺及大稻埕(即今萬華區與大同區一帶)的貨物都在此處轉運。1959年士
林商場建成後,有些腦筋轉得快的小販,白天賣菜,晚間收攤後兼賣小吃或雜貨賺錢,不
少人隨之跟進,於是夜市的範圍愈擴愈大,演變成國際知名的士林夜市商圈。
1918年日本商人發起籌組「台灣製紙株式會社」,因士林街所在「所需的清水豐富,加上
在士林驛(火車站)附近」。隔年在基隆河畔,現今的士林福德路一帶,興建了全台首座
機械紙板廠,廠房以紅磚砌造。1939年,紙廠附近興建了連結士林街和社子間三跨距式吊
橋。1997年通車的台北捷運劍潭站的外觀,即是以士林吊橋的模樣為藍本而設計的。吊橋
興建期間,正是日殖民者實施皇民化時期,嚴禁台灣本地方言,只能說日語,傳統民俗也
受到限制。士林的民間團體便以祝賀日本「海軍記念日」為名,每年5月27日中午到傍晚
,在吊橋附近的基隆河舉行龍舟競技會,兩岸均有眾多觀覽者。
1951年美軍顧問團進駐台灣,台灣銀行分別於陽明山山仔后的文化大學周邊,以及天母的
台北美國學校原址興建美軍眷舍,再加上美國學校(原址設於輝達總部預定地的磺溪對岸
)、日僑學校的移入,這一帶逐漸成為中西文化匯流的據點,更促使天母成為充滿國際特
色的商圈。
1950年蔣介石以日據時期士林山子腳的園藝試驗場作為其官邸,2009年修復完成以「蔣中
正、宋美齡士林官邸」之名對外開放。蔣經國1986年以中國青年救國團創團主任身分,在
劍潭成立了青年活動中心,其銅像至今仍在中心內。
(作者係歷史研究工作者)
相關圖文
https://www.observer-taipei.com/book2021/item/4502
--
嘉義大林古戰場導覽
http://talin5814.web.fc2.com/war/iwe_study/10/talin_tourguide.ht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5.43.68.10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igShiLin/M.1751196894.A.F91.html
推
07/01 17:46,
18小時前
, 1F
07/01 17:46, 1F
BigShiLin 近期熱門文章
PTT台灣在地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