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聞] 催生南台灣24小時起降「海上新機場」!
看板Kaohsiung (高雄)作者AMDsucks (AMD really sucks)時間1小時前 (2025/11/28 14:07)推噓7(7推 0噓 46→)留言53則, 6人參與討論串2/2 (看更多)
※ 引述《ckTHU (XD)》之銘言:
: 1.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 https://www.storm.mg/article/11083599
: 2.完整新聞標題:催生南台灣24小時起降「海上新機場」!
: 賴瑞隆:行政院年底前啟動選址規劃
: 3.媒體資訊(媒體來源與作者)、日期:
: 日期:2025-11-25 18:19
: 媒體:STORM MEDIA
: 作者:徐炳文
: 4.完整新聞內容:
: 要求行政院研議差別電價 卓院長允諾一個月提出報告此外,賴瑞隆針對「南電北送」
: 造成的區域不公與鉅額耗損,向行政院長卓榮泰提出質詢。賴瑞隆指出,
: 高雄發電量全台第一,長期承擔空污與發電責任,卻要南電北送,
: 台北市沒有電廠卻在坐擁財政各項資源,且每年因南電北送傳輸造成的電力耗損
: 高達217億元。因此賴瑞隆具體主張應實施「差別電價」,給予發電縣市合理電價,
: 也落實環境公平正義。行政院長卓榮泰當場承諾,將要求經濟部與台電於一個月內
: 提出研議報告。
: 賴瑞隆在質詢中提出數據佐證,高雄市的電力自給率高達152.9%,是六都之冠,
: 甚至是全台第一;反觀台北市沒有大型電廠,幾乎不發電,電力自給率僅有121.4%。
: 他強調,長期以來「南電北送」的模式,不僅對高雄市民不公平,
: 因長途輸送導致的電力線路耗損,每年更造成高達217億元的損失,
: 這些成本目前卻是由全民負擔,極不合理。
: 賴瑞隆表示,中南部長期負擔北部用電,承受發電帶來的環境污染,
: 而北部享受用電便利卻不願面對電廠設置問題。
: 先前台北市甚至還在計較2億元的電價優惠,這對配合發電的中南部縣市非常不公平。
: 為解決此一長期以來的區域不正義,賴瑞隆主張推動「差別電價」機制。
: 他認為,對於有承擔發電責任的縣市,應給予較優惠的電價;
: 而對於不發電的縣市,則應負擔不同的費率。透過價格機制,
: 不僅符合使用者付費與環境正義原則,也能促使各縣市正視電源開發責任,
: 而非一味依賴其他縣市外地送電。
: 行政院長卓榮泰回應時坦言,這是一個不容易的問題,但他同意賴瑞隆委員的看法,
: 認為唯有討論差別電價,大家才會正視並願意面對只想用電不想發電這個不公的問題。
: 卓榮泰指出,差別電價確實會改變台電的成本計算結構,政府未來的目標也是增加北部
: 與中部的發電量,減少南電北送。
: 在賴瑞隆的強烈要求下,卓榮泰院長最後承諾,將責成經濟部與台電公司,
: 在一個月內針對「差別電價」的可行性進行研議,並提出相關報告。
: 賴瑞隆強調,面對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開始,唯有認真思考差別電價,
: 才能讓更多人正視環境正義與能源配置的問題。
: 5.心得: 須至少50字。
: 1. 應該先拿名古屋機場(NGO)單一跑道為例,依主計處購買力換算到去年,
: 名古屋同樣是填海造陸的機場造價約 2500 億新台幣。
: 2. 沒遠見的交通部民航局,應該要想辦法把錯置資源的新航廈 880 億挪往新機場。
: 3. 新聞內的北市發電自主率超過 100% 是不是寫錯了?
我覺得怪怪的
問了一下Gemini pro 3
問題如下:
實施差別電價,讓發電的縣市電價更加便宜,沒發電的縣市電價更加昂貴,有什麼優缺點
,是否會導致耗電產業更加進駐電價便宜的縣市,使產業轉型不易
-----------
這是一個極具探討價值的公共政策議題。將「發電地」與「用電價格」掛鉤(即實施差別
電價,發電縣市優惠、無發電縣市加價),在理論上是為了落實「使用者付費」與「環境
正義」,但在實務操作與產業影響上,確實存在極為複雜的連鎖反應。
針對您的提問,這項政策若實施,對於社會公平、能源效率、產業佈局及轉型都會產生深
遠影響。以下為您進行詳細的分點分析:
一、 實施差別電價的優點(正面效益)
1. 落實環境正義與補償機制
這是支持該政策最強力的論點。目前許多大型電廠(燃煤、燃氣)多設於中南部或沿海地
區,當地居民長期承受空氣污染、落塵與健康風險,但電力卻透過電網輸送至用電量大的
都會區(如北部商業中心)。
效益: 透過降低發電縣市的電價,形同給予當地居民一種長期且直接的補償(
Compensation),能舒緩「南電北送」或「鄉村供電給城市」的相對剝奪感。
2. 降低電力傳輸耗損(提升能源效率)
物理上,電力在長距離傳輸過程中會有線路耗損(Line Loss)。鼓勵在發電廠附近用電
,能減少長途輸電的能源浪費。
效益: 若電價差異能引導部分用電需求移往發電端,將有助於減少全國電網的總體傳輸
損耗,從宏觀角度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3. 緩解「鄰避效應」(NIMBY),利於能源建設
各地政府與民眾通常都不歡迎電廠進駐(Not In My Backyard)。
效益: 若發電能帶來顯著的電價優惠,可能會改變地方政府與居民的態度,將電廠視為
能帶來經濟誘因的設施,有助於國家推動新的能源建設(包含再生能源案場的設置)。
二、 實施差別電價的缺點(負面衝擊)
1. 加劇區域發展不均與「貧富差距」
許多無法發電的縣市並非「不願意」發電,而是受限於地理條件(如無腹地建廠、無風場
日照)。
衝擊: 若純粹以發電與否決定電價,可能導致某些既無資源又無電廠的弱勢縣市,被迫
承擔高電價。反之,若高耗能的富裕都會區僅需支付更高電費即可了事,對於節能的誘因
未必足夠,反而變成「有錢就能浪費」。
2. 計算標準複雜,行政成本過高
台灣電網是統一併網的(Single Grid),電力進入電網後就像水倒入水庫,很難區分您
家用的電是來自隔壁縣市的火力電廠,還是遠方的核能電廠。
衝擊: 若要精算各縣市的「貢獻度」與「使用度」來制定差別費率,涉及極為複雜的計
量工程與政治角力,容易引發各縣市間的對立與爭吵。
3. 可能削弱全國能源調度彈性
若各縣市因為電價利益而過度干預能源政策(例如發電縣市威脅「不降價就不發電」),
可能威脅中央電網的統一調度能力,影響國家能源安全。
三、 關鍵分析:是否會導致「耗電產業」進駐,使轉型不易?
這正是此政策最令人擔憂的副作用。您的推測非常準確,這將導致嚴重的**「產業碳鎖定
」(Carbon Lock-in)與「污染雙重集中」**。
1. 高耗能產業的「磁吸效應」(Magnet Effect)
對於鋼鐵、石化、水泥、資料中心(Data Center)等高耗電產業而言,電費是極大的營
運成本。
現象: 若發電縣市電價顯著便宜,這些產業將有極大誘因將產線遷移或擴廠至該縣市。
後果: 原本已經承受發電污染的縣市,將再迎來高耗能工廠的進駐。這會導致**「發電
污染 + 工業污染」雙重集中**在同一區域,對當地環境負荷與居民健康造成毀滅性打擊
,形成所謂的「污染避難所」(Pollution Haven)。
2. 阻礙產業轉型與節能誘因
產業轉型的核心動力往往來自於「成本壓力」。
分析: 如果企業只要搬到發電縣市就能享受低廉電價,那麼他們投資「製程優化」、「
節能設備」或「研發高附加價值產品」的意願就會大幅降低。
轉型困境: 這會變相鼓勵企業繼續維持粗放、高耗能的生產模式,而非追求技術升級。
長遠來看,這將拖慢國家整體產業從「高耗能製造」轉向「低碳智慧製造」的步伐。
3. 區域經濟結構的單一化
風險: 電價便宜的縣市可能會過度依賴重工業或高耗能產業,導致該地區的經濟結構僵
化。一旦未來全球徵收碳稅或能源價格波動,這些過度集中高耗能產業的縣市將面臨巨大
的經濟崩潰風險。
四、 綜合結論與建議
實施「依發電地差別定價」雖然在直觀上符合補償原則,但在經濟邏輯上是一把雙面刃。
短期來看: 它能給予中南部或發電區域居民心理與實質的補償,平抑區域剝奪感。
長期來看: 它極可能導致**「高污染產業南移(或移往發電區)」**,讓這些地區淪為
國家的「高碳排放專區」,不僅環境品質惡化,更會因為低電價紅利而喪失產業升級的動
力。
更佳的替代方案可能是: 與其直接用「低電價」吸引產業(這是一種毒藥),不如維持
全國統一電價或僅做微幅調整,但將發電賺取的**「利潤、碳費或特別稅收」**大幅度回
饋給發電縣市的地方政府。
讓地方政府用這筆錢來改善醫療、教育或建設綠色公共設施。
這樣既能補償居民(環境正義),又不會因為電價過低而誤導產業發展方向(避免鼓勵高
耗能)。
-----------
心得:
全國均一價 + 碳回饋機制
會比較好
請確認政策副作用
再實施好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56.241.9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Kaohsiung/M.1764310079.A.629.html
※ 編輯: AMDsucks (117.56.241.91 臺灣), 11/28/2025 14:09:50
推
11/28 14:16,
1小時前
, 1F
11/28 14:16, 1F
→
11/28 14:16,
1小時前
, 2F
11/28 14:16, 2F
→
11/28 14:16,
1小時前
, 3F
11/28 14:16, 3F
→
11/28 14:16,
1小時前
, 4F
11/28 14:16, 4F
→
11/28 14:16,
1小時前
, 5F
11/28 14:16, 5F
→
11/28 14:18,
1小時前
, 6F
11/28 14:18, 6F
→
11/28 14:21,
1小時前
, 7F
11/28 14:21, 7F
→
11/28 14:22,
1小時前
, 8F
11/28 14:22, 8F
→
11/28 14:22,
1小時前
, 9F
11/28 14:22, 9F
→
11/28 14:23,
1小時前
, 10F
11/28 14:23, 10F
→
11/28 14:23,
1小時前
, 11F
11/28 14:23, 11F
→
11/28 14:23,
1小時前
, 12F
11/28 14:23, 12F
→
11/28 14:23,
1小時前
, 13F
11/28 14:23, 13F
→
11/28 14:23,
1小時前
, 14F
11/28 14:23, 14F
推
11/28 14:23,
1小時前
, 15F
11/28 14:23, 15F
→
11/28 14:25,
1小時前
, 16F
11/28 14:25, 16F
→
11/28 14:25,
1小時前
, 17F
11/28 14:25, 17F
→
11/28 14:25,
1小時前
, 18F
11/28 14:25, 18F
→
11/28 14:26,
1小時前
, 19F
11/28 14:26, 19F
→
11/28 14:28,
1小時前
, 20F
11/28 14:28, 20F
→
11/28 14:28,
1小時前
, 21F
11/28 14:28, 21F
推
11/28 14:28,
1小時前
, 22F
11/28 14:28, 22F
→
11/28 14:33,
1小時前
, 23F
11/28 14:33, 23F
→
11/28 14:33,
1小時前
, 24F
11/28 14:33, 24F
→
11/28 14:34,
1小時前
, 25F
11/28 14:34, 25F
推
11/28 14:36,
1小時前
, 26F
11/28 14:36, 26F
→
11/28 14:36,
1小時前
, 27F
11/28 14:36, 27F
→
11/28 14:36,
1小時前
, 28F
11/28 14:36, 28F
→
11/28 14:36,
1小時前
, 29F
11/28 14:36, 29F
→
11/28 14:36,
1小時前
, 30F
11/28 14:36, 30F
→
11/28 14:37,
1小時前
, 31F
11/28 14:37, 31F
→
11/28 14:37,
1小時前
, 32F
11/28 14:37, 32F
→
11/28 14:37,
1小時前
, 33F
11/28 14:37, 33F
→
11/28 14:37,
1小時前
, 34F
11/28 14:37, 34F
→
11/28 14:38,
1小時前
, 35F
11/28 14:38, 35F
→
11/28 14:38,
1小時前
, 36F
11/28 14:38, 36F
→
11/28 14:41,
1小時前
, 37F
11/28 14:41, 37F
推
11/28 14:42,
1小時前
, 38F
11/28 14:42, 38F
→
11/28 14:42,
1小時前
, 39F
11/28 14:42, 39F
→
11/28 14:45,
1小時前
, 40F
11/28 14:45, 40F
→
11/28 14:46,
1小時前
, 41F
11/28 14:46, 41F
推
11/28 14:59,
1小時前
, 42F
11/28 14:59, 42F
→
11/28 15:02,
57分鐘前
, 43F
11/28 15:02, 43F
→
11/28 15:02,
57分鐘前
, 44F
11/28 15:02, 44F
→
11/28 15:02,
57分鐘前
, 45F
11/28 15:02, 45F
→
11/28 15:02,
57分鐘前
, 46F
11/28 15:02, 46F
→
11/28 15:03,
56分鐘前
, 47F
11/28 15:03, 47F
→
11/28 15:04,
55分鐘前
, 48F
11/28 15:04, 48F
→
11/28 15:09,
50分鐘前
, 49F
11/28 15:09, 49F
→
11/28 15:09,
50分鐘前
, 50F
11/28 15:09, 50F
推
11/28 15:21,
38分鐘前
, 51F
11/28 15:21, 51F
→
11/28 15:21,
38分鐘前
, 52F
11/28 15:21, 52F
→
11/28 15:21,
38分鐘前
, 53F
11/28 15:21, 53F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2 之 2 篇):
Kaohsiung 近期熱門文章
PTT台灣在地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