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來去清水街市場

看板TamShui (淡水)作者 (silenus00)時間18年前 (2006/08/04 12:30), 編輯推噓5(501)
留言6則, 6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來去清水街市場 經歷了美國兩年冰冷的超級市場陰影過後,回到台灣,因為租的地方有廚 房,所以開始偶而到市場買一點點菜或日常雜物。逐漸地,我在菜市場買的 東西,不只蔬果魚肉,連內外衣褲、甚至外出服,市場都滿足我的需求。如 果你以為我是「都好型」的人,那就錯了。在家人印象中,我是挑剔第一名。 從有記憶的童年以來,買一件東西,總要把腳力所及的店家都看過一遍,累 死作陪媽媽之後,才會下決定。但三十歲之前,我卻很少有機會接觸菜市場, 過年過節時蜻蜓點水地幫媽媽提點菜罷了。為何在成長過程裡,很多家長都 和我父母一樣,只要孩子專心唸書,讓孩子安份地活在升學主義的競爭世界 裡,為何不讓孩子們去買菜打點家事,好像這些事以後自己就會了。不知民 間疾苦,考試殺手,生活白癡到處都是。或許,學校教育也要負責任,學校 教育在六七年零年代,交給學生的知識,很多都空洞不知所云。青少年就浪 費在背書的機械化思考模式裡,將來也就變成不知變通、容易被煽動、沒有 批判能力的群眾。 搬來淡水之後,發現清水街市場的感覺實在讚,擁擠到擦肩的人潮,除了休 市和意外(有一天居然某一區異常冷清,原來是附近有人死於非命,一時氣 氛詭譎,民眾走避,只有道士穿梭其間),一直洶湧不斷,熱情地此起彼落 的吆喝聲帶動買氣。仿冒當季流行名牌、南亞民俗風服飾、號稱百貨公司清 倉貨…等等,幾乎不用離開這條清水街,各式小吃、菜色原物料都齊全了, 除了淡水魚丸、麻豆碗粿、萬巒豬腳、客家小炒、各家在電視美食節目出現 過的產品:肉粽、鵝肉、佛跳牆、壽司、蛋糕、滷味…,我對這豐饒的民間 飲食的熱絡活力,感到宛若看電影、看劇場般的身歷其境的感官快意,卻又 帶有距離的美感。今天去市場時,另一種距離的美感出現了,我眼前的聚焦 不再是五花八門的「物」,而是各行各色的「人」。 菜市場裡,人潮和貨色或許不相上下。清水街市場窄小的通道,還不時出現 推小車賣涼茶飲料、菜粿、紅龜粿的老人家,宛如訓練大家練習一下障礙賽 的反應能力。這和狹窄騎樓經常出現的各式住家的車輛、盆栽、傢俱、高低 地面有異曲同工之妙。台灣人對於身邊出其不意的障礙物平衡感挑戰,屢敗 屢戰,似乎早視為增添生活刺激的一環。不少人一邊買菜一邊聊天,聊去中 國做生意的兒孫、自身或家人健康問題、婆媳關係、抱怨政局、還有別人的 八卦之類,反正買菜聊天原本就分不開,有時抒解壓力、有時增加壓力。 我十多年前剛開始去市場時,緊張得很,好像自己是小偷,看準東西,買完 就溜,和賣豬肉的太太一年多才比較熟。後來,開始和魚販、肉販、菜販聊 些保鮮、煮東西之類的生活常識,也慢慢熟悉他們有的固定一個市場,有的 台北到處跑。有時候被生猛有勁的市場熱情推波助瀾,買的東西比預期的多 好幾樣呢。 嚴酷的太陽下,抓住眼睛的只是市場人物的浮光掠影。穿牛仔褲T恤,把 米扛在肩上大搖大擺的白髮歐基桑,感冒躲在一邊假寐休息,由賣童裝的隔 壁攤阿叔幫忙招呼顧客的滷牛肉攤阿伯。一位穿著時髦的老熟女蹲在十字路 口的地攤旁,把裙子撩起來,露出白皙腿肉,熱得有點急躁地翻挑著便宜的 童裝和男用汗衫,汗如雨下的賣衣服中年媽媽則努力地向她解釋吸汗效果。 在老熟女旁邊則是兩位年約六、七十歲的阿嬤,搭一天只有三、四班的早班 免費社區巴士來到鎮上,擺幾樣自己在山坡菜園裡栽的蔬菜;蕃薯葉、金瓜、 九重塔、紅辣椒、大陸妹之類,中午再扁擔挑著剩下菜色搭午班社區巴士回 家。阿嬤們神情自若地聊天,像擺攤來玩的,但人潮擁過來時,又很精靈而 警覺地像捕獵物似地掃視著。這和我住的地方附近前陣子早上有家不掛招牌 的號稱日本藥店,舉辦說明會送贈品之類的活動時,阿嬤們成群結隊來捧場 那種放鬆撿便宜的神情,不大相同。 大部分來菜市場的人穿著寬鬆平常,高矮胖瘦、男女老少,很少看到化妝的 臉,大家都算微服出巡吧,和電視畫面裡那些包裝出來的「帥、辣、媚」的 精心設計的都會品味相較,這些人反而帶給我更豐富多樣的表情、肢體語 言、以及難以言喻的生命故事。這種感覺偶而在三立「戲說台灣」節目單元 裡可以看到,但電視劇那種刻意復古的味道,一點也不生活化,另一種疏離 的戲劇效果,比較像看野台戲的官方版。 想起剛才在那家忙著看股市交易和烤麵包煎漢堡、一心二用的早餐店老闆那 裡,吃著邊邊有點沒熟的培根蛋餅時,翻了幾份報紙副刊和生活資訊,後知 後覺地感到都會中產階級霸佔所有版面的不可思議。發點無聊的牢騷吧,勞 工、農人、漁工家裡可以這麼寬敞舒適、講究歐風或和風裝潢嗎?鴿子籠式 的住家,誰來教我們善用每一吋空間,誰來告訴我們擁擠的環境如何物盡其 用,而不是用錢堆出來的唱高調的生活藝術?為何報紙副刊生活版都不理底 層呢?再想想,問了傻問題,或許文字媒體和為生活辛苦打拼的底層勞動族 群早已分屬不同消費文化圈,他們不看這類報紙的副刊生活版,或者只當事 不關己的奇風異俗,而這類報紙鎖定的讀者也不是他們。平面媒體早就是分 眾的商品了,電子媒體也一樣,想想所看到的各式廣告吧。廣告為何總是出 現給都會中產階級的商品?很簡單,他們是消費主力。你認為SKII美白面 膜、高級房車、頂級別墅是給誰的?當然廣告也給勞工朋友,來灌維士比或 保力達吧,讓你繼續作台灣牛!你們的勞動力,大家享用,你們的生活福利, 自己去想辦法。不過顯然菜市場屬於大家的,在這裡我看到似乎各取所需的 自得自在。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30.106.104

08/04 13:45, , 1F
大推阿...好文
08/04 13:45, 1F

08/04 13:58, , 2F
我奶奶也有去你說的那各日本藥品說明會.....
08/04 13:58, 2F

08/04 18:05, , 3F
你寫的真好
08/04 18:05, 3F

08/04 20:41, , 4F
直接end~~~排一下段落吧? 都黏在一起
08/04 20:41, 4F

08/04 22:25, , 5F
抱歉 不會排版 用word再一行行切(泣)
08/04 22:25, 5F

08/05 13:03, , 6F
這寫的好像雜誌的社論,寫得不錯XD
08/05 13:03, 6F
文章代碼(AID): #14qirsCY (TamShui)
文章代碼(AID): #14qirsCY (TamShui)